新闻动态
最近,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处理中韩关系时的表态和行动引起了广泛关注。从强力制止国内反华集会,到任命亲华派人物卢载宪为驻华大使,李在明的一系列举措都在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:修复中韩关系,改善双边合作。
这种政策的转向并非偶然,它与美国特朗普政府的“霸权施压”和韩国国内经济困境密切相关,也反映出韩国在大国博弈中寻求战略自主的深层次考量。
美国霸权施压与韩国的困境
展开剩余85%李在明政府刚上任时,曾试图在中美之间保持“战略模糊”,但是,美国特朗普政府的霸权式施压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。例如,2025年9月,美国以“技术窃密”为由,突然突袭韩国现代汽车的工厂,逮捕了367名韩国籍员工。此次事件让韩国在美方的强势态度面前感到极度羞辱。
2019年9月,在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(ICE)进行的一次突袭行动中,现代与LG新能源合资的电池厂施工现场发生混乱。数百名工人被要求双手抵住大巴车身接受搜查,其中超过三百名是持合法签证的技术人员。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,而是被“像对待恐怖分子”一样捆绑双手和脚。这些工程师原本是响应美国号召,参与韩国对美投资的核心力量,结果却遭到如此对待。
讽刺的是,就在几天前,李在明还在美国智库CSIS的讲台上高调宣扬“安全与经济都依赖美国”的政策。然而,在这场突袭之后,李在明政府深刻意识到,仅凭投资和合作换不来尊重,也无法确保最基本的国家尊严。
李在明的政策转向
面对经济压力和可能的外交损失,李在明迅速调整政策,重新转向中国。首先,他宣布自9月29日起,对中国三人以上的团队游客实行免签,且可停留最长15天。这项政策的背后,是一笔清晰的经济账。疫情前,中国游客每年为韩国带来超过300亿美元的消费,这部分收入有助于抵消在美投资的不确定性。
此外,李在明还指示首尔警方禁止在明洞和中国大使馆附近举行反华集会,并公开表示这些集会已超越言论自由的范围,变成了“故意制造外交摩擦”。这一举动,显示出李在明为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所做出的实际努力。
与美国的外交博弈
在此期间,李在明政府面临着国内激烈的舆论压力。9月11日,韩国政府紧急安排包机从美国接回那些在美被拘留的韩国技术人员,花费近10亿韩元,而拘留期间的食宿费近20万美元。这一举措旨在维护国家尊严,向民众展示“负责任的政府”形象。
然而,特朗普对这次交涉的态度极为傲慢,公开表示ICE的行动“没有问题”。这种情况让李在明意识到,即使是美韩同盟中的“盟友”,也未必能得到应有的尊重。在这种背景下,李在明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“有限反制”的措施,既抗议美国的过度执法,又不完全触及与美国同盟的核心。
例如,9月10日,韩国财政部宣布暂停对菲律宾一项7000亿韩元(约合37亿元人民币)的农业基建贷款。这看似是因为“资金使用不透明”和“腐败风险”,但实质上是通过“指桑骂槐”方式对美国表达不满。菲律宾是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亲密盟友,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在向华盛顿发出警告。
反美情绪与韩国的外交困境
李在明政府的政策转向不仅仅是对中国的示好,还引发了韩国国内一部分人的反美情绪。在现代汽车工厂所在地蔚山及首尔的光化门广场,出现了零星的反美集会,抗议者举起“美国滚出韩国”等标语。虽然这些集会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的执法事件,但深层次原因在于韩美同盟关系的不对等性。美国不仅要求韩国承担驻韩美军的高额费用,还在关键产业合作上对韩实施技术封锁和贸易保护,这使得韩国社会对美的不满情绪逐渐上升。
然而,韩国民调显示,62%的受访者认为“韩美同盟对国家安全不可或缺”,只有28%支持重新评估同盟关系。事实上,韩国社会在“安全依赖”与“主权诉求”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撕裂。朝鲜半岛的安全形势需要美国驻军的存在,但经济独立性又使得民众对美国的态度越来越冷淡。
结语:战略自主的考验
李在明的政策转向看似是一种“战略觉醒”,但实际上更像是“条件反射”。在全球化退潮和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韩国面临着巨大外交压力。它一方面不愿沦为美国“印太战略”的棋子,另一方面又难以承受与中国经济脱钩的代价。李在明政府的“有限反制”策略,在试图平衡中美之间的关系时,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未来,韩国能否真正实现“战略自主”,在中美博弈中站稳脚跟,摆脱“摇摆外交”的困境,依赖于它能否处理好与两国的关系,以国家利益为核心,走出一条平衡而又独立的外交道路。
这对李在明政府、对韩国而言,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下一篇:没有了
Powered by 买大小单双是什么意思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